處暑過后,天氣逐漸轉涼,自然界的陽氣也逐漸由疏泄趨向收斂,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,相應的起居作息也要作調整,應做到早臥早起,這樣既能順應陽氣的收斂,也能使肺氣得以舒展。
俗話說“春捂秋凍”,處暑后,天氣轉涼,晝夜溫差大,應注意適當增添衣物,以涼而不寒為宜。但穿衣不宜太多,否則會影響肌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,容易受涼感冒。
● 滋陰潤肺,謹防秋燥 ●
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晝夜溫差大,白天熱,早晚涼,降水相對少。因而會出現諸如口干、咽干唇燥、鼻燥、皮膚干燥瘙癢等癥。而肺對應秋季,中醫認為燥為秋之主氣,燥熱耗氣傷陰,為嬌臟,喜潤惡燥,在飲食上要注意多飲水,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,不宜飲用辛辣、刺激性食物,尤其是油炸、燒烤類食物,以防加重秋燥。
進入處暑節氣后,氣候逐漸變涼,像西瓜一類大寒的瓜果,就要盡量少吃了,此時可以多吃一些菠蘿、葡萄、蘋果、梨等滋陰的水果。也可以適當多食一些清熱安神的食物,如百合、銀耳、蓮子、冬瓜、藕、番茄、平菇、糯米、芝麻、蜂蜜、豆、奶類等。
需注意的是,處暑后,天氣逐漸轉涼,食用過多瓜果類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。因此,對于脾胃虛寒者應注意不宜過多食用。
● 量力而行,適度運動 ●
俗話說:藥補不如食補,食補不如鍛煉,運動則是健身的不二法則。處暑時節的運動可以選擇慢跑、爬山、散步、太極拳、八段錦等運動方式,通過適當的運動使夏季郁積在體內的濕熱得以排出。需要注意的是,運動強度不可過大,避免大量汗出而損傷陽氣。
中醫養生
了解了處暑時節應該注意的日常起居外,您還可以嘗試一些中醫藥傳統干預方法,做到“未病先防,既病防變”,對您的身體狀態進行調理。我們知道,處暑節氣時暑氣還未完全消退,此時健脾祛濕也是非常必要的。下面給大家介紹幾個關于中醫藥傳統干預方法:
1.穴位養生:可點按陰陵泉、脾俞等穴。
陰陵泉
定位:位于小腿內側,當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。
功效:具有清利濕熱,健脾理氣的作用。
脾俞
定位:在背部,當第11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功效:具有健脾化濕,益氣統血的作用。
手法:拇指的指端部位放在相應穴位上,然后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按摩2分鐘,最后點按半分鐘,以肌肉出現酸脹為度。
2. 艾灸療法
艾灸療法具有扶陽、補虛、防病、養生保健等效用,可以選擇大椎、肺俞、膏肓、脾俞、腎俞、中脘、足三里等穴位,每次選擇2~3個穴位,每穴灸15~25分鐘,以局部皮膚溫熱能忍受為度。